当前位置:首页 > 股票入门 > 正文

春山谷雨前,并手摘芳烟

古今气候、饮茶方式也变化,雨前也有好茶。明代高元浚《茶乘》说道:“今闽人以清明前后,吴越乃以谷雨前后,时以地异也。”故而杭州名茶常常在谷雨时采摘的。

临近谷雨,杜鹃映山,泡桐花满,绿冉冉的茶丛满坡。绿茶行当常提明前茶、雨前茶。

公认的明前地位高贵,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,雨前则是指谷雨前。明前茶的价格上也普遍贵于雨前茶,这种按采收时间的划分,是从唐宋传下来的规矩。北宋欧阳修赞新茶,并不待见谷雨茶,给出的评价相当刺目:“鄙哉谷雨枪与旗,多不足贵如刈麻。”雨前茶中的一枪一旗是种比喻,指一叶一芽,后来诗人们默契认可了这种修辞说法。

杭州龙坞茶园青翠欲滴,龙井明前茶陆续开采。视觉中国资料图

在当时不说“明前茶”,因为禁火缘故而习惯称为“寒食前”或者“火前”,后人不知其中缘故,有人以为“前”为“煎”字误笔。白居易《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》诗中有:“红纸一封书后信,绿芽十片火前春。”火前茶昂贵,送给达官显贵的茶叶包装也格外精致。 北宋丁谓曾督造贡茶,在其《以诗送宣赐进奉红绡封龙字茶与琏禅师》:“密缄龙焙火前春,翠字红绡熨眼新。”那么,火前是最佳吗?按《学林新编》总结茶之佳者“社前”优于“火前”,其下才是“雨前”。社前,是指春社前。古代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,称为社日,如今社前茶较为少。

西湖龙井炒制技艺 视觉中国资料图

“百物贵早相矜夸”,一些宋人推崇“早”为佳者,一来是茶芽的稀缺性,物以稀为贵,古今皆同。二来猜测可能是由于当时的饮用方法是点茶法。调膏击拂以得到均匀细密的泡沫为上等,或许是因嫩芽中有相对较多的茶皂素,起泡效果更优秀而为世人称道。这种分法与认知并不是绝对,世人重春茶。在唐宋已经不乏谷雨茶赠敬友人的习俗。宋代钱塘吴自牧著《梦粱录》:“径山采谷雨前茗,用小缶贮之以馈人。”而古时寺院僧人与文人常常一道品茶谈诗,结下的友谊也由谷雨茶香一道见证。

点茶 视觉中国资料图

如北宋 · 林逋《尝茶次寄越僧灵皎》 :“白云峰下两枪新,腻绿长鲜谷雨春”,北宋 · 释重显《送山茶上知府郎给事》:“ 谷雨前收献至公,不争春力避芳丛。”

不仅如此,我们从古籍故纸堆中能慢慢感觉到古人对茶叶采收时间的推崇变化。元代刘埙《水云村吟稿》卷五:“采茶以谷雨前者为佳。”明代高濂《遵生八笺》介绍名茶“团黄”采摘“谷雨前后收者为佳,粗细皆可用”。对谷雨茶的评价似乎与中国饮茶方式一起悠悠转变,人们对茶的研究评论也变得更加客观。

明代高元浚《茶乘》说道:“今闽人以清明前后,吴越乃以谷雨前后,时以地异也。”故而杭州名茶常常在谷雨时采摘的,比如明代时的龙井茶,新焙的茶配上虎趵泉的水,“香清味冽”。

明初下令“废团改散”,即以散条形茶代替团饼茶,以沸水冲泡的瀹饮法代替传统研末而饮的点茶法。雨前茶在这就体现出产量大,方便加工,适应冲泡的优势。明代茶客会格外强调茶叶采收不能太过细嫩,“不必太细,细则芽初萌而味欠足”。时以地异的思维相对科学些,海拔、纬度、品种的差异并不能贸然说谷雨茶就是次等的。古今气候、饮茶方式也变化,一味泥古会失去公允的判断。雨前也有好茶,并不用硬凑明前的热闹。

西湖龙井主要产区梅家坞,采茶工人正在采茶嫩芽。

在寒食前比谷雨前地位高级的时代,也不缺大大方方称赞雨前茶的人。南宋陆游就喜爱谷雨茶,并不吝啬描写与夸奖。村户茶农在谷雨前收茶,他写“鱼市樵风口,茶村谷雨前”“蚕房已里清明种,茶户初收谷雨芽”“人卖山茶先谷雨,鸦随墦祭过清明”。寺院僧人也常收雨前茶来赠客,他又有诗“清明浆美村村卖,谷雨茶香院院夸”“山寺馈茶知谷雨,人家插柳记清明”。人们因茶而结社聚会,谈天说地,好不惬意。“松华饼试清明后,石鼎茶分谷雨前”,世人常道松花酿酒,春水煎茶,不过古代僧人有一种做法是清明收的松花来配茶叶,唐末僧人“摘带岳华蒸晓露,碾和松粉煮春泉”即此。

谷雨茶香,颜色也刚刚好,中国人爱茶,也爱这一种自然可爱的气质。清明后,谷雨前的茶山最适合游客到访,天气宜人,戴上斗笠,穿行在茶叶的迷宫中也是享受,所谓:春山谷雨前,并手摘芳烟。

福建武夷山上的茶花

有话要说...